第六届长三角力学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

       2025年10月24日至26日,“第六届长三角力学论坛暨上海市力学学会学术大会”在上海顺利召开。会议由长三角力学共同体、上海市力学学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联合承办。本次会议共吸引来自全国1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近200名学者、学生参与。

      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浙江大学曲绍兴教授,安徽省力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恒安教授,浙江省力学学会理事长、浙江大学黄志龙教授,上海市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李岩教授,江苏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汤雷教授,江苏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河海大学钱向东教授,浙江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浙江大学贾铮教授,江苏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邬萱老师,安徽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黄颖青老师,江苏省力学学会副秘书长张姝姝老师,上海市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华东理工大学张显程教授,上海市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上海大学卢东强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王本龙教授,以及十余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出席了大会。开幕式由卢东强主持。

       李岩教授代表上海市力学学会致开幕词。她首先向莅临本次盛会的各位专家学者、业界同仁以及青年学子表示最热烈的欢迎!随后她谈到"长三角力学共同体"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推动区域力学学科发展为己任,通过高频次学术交流、跨区域资源共享,在服务国家战略、促进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接着她衷心希望大家能以本次论坛为纽带,畅所欲言交流研究成果,坦诚相待探讨发展难题,在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的碰撞中激发创新灵感。最后她期待"长三角力学共同体"持续深化一体化合作,让论坛真正成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高水平平台,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力学支撑。

       曲绍兴教授代表中国力学学会致辞,他强调当前正处在科技飞速发展和深刻变革的时代,力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技术科学,其重要性不仅没有减弱,反而迎来了创新突破的黄金时期。长三角力学界应抓住历史机遇,率先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通过协同创新,服务于区域乃至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他鼓励与会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加强交流与合作,激发创新思想。

       吴恒安教授代表长三角共同体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认为,在科技变革加速演进的今天,力学作为基础学科在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的核心支撑作用,并指出长三角地区作为科技创新高地,需进一步加强区域内力学学科资源整合,推动理论研究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为国家重大战略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科技支撑。

       开幕式之后,五个精彩的大会特邀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曲绍兴教授的题为“水凝胶强韧化抗疲劳设计策略”报告中展示了基于海藻糖强氢键的强韧抗疲劳水凝胶设计策略、裂纹尖端软化强韧抗疲劳水凝胶设计策略、调控水含量和水状态的强韧抗疲劳水凝胶设计策略。

      吴恒安教授的题为“陆相页岩储层压裂力学模型和计算方法”报告中提出了统一的非均质页岩水力压裂理论模型,给出了界面作用下裂缝尖端的渐近解,揭示了不同层厚页岩中裂缝扩展的时-空演化规律;通过建立该渐近解与三维裂缝前沿位移场的映射关系,结合显-隐式裂缝捕捉算法实现了陆相页岩工程尺度下水力裂缝形貌的快速精确求解。第一段大会报告由李岩教授主持。

       第二段大会报告由黄志龙教授主持。张显程教授的题为“关键高温转动部件寿命管理与机载系统”报告中回顾了高温结构在蠕变—疲劳—腐蚀耦合作用下的损伤测试、评定与寿命设计(预测)方法,发展了基于工程损伤理念的确定性理论模型,提出了损伤累积—损伤阈值干涉准则,突破了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再到动态可靠性的预测和预警技术,进一步通过汽轮机机载系统等案例介绍所提出方法的工程应用。

       汤雷教授的题为“涉水工程中若干复杂难题的简单解决方案与实践”的报告中针对涉水工程中的六个复杂工程难题,即混凝土0.01mm级微裂纹的探测与定位、高坝百米级深埋渗漏病害的探测与定位、堤坝渗漏病害的快速精准航探技术、水下渗漏通道的应急封堵技术、大坝可视化灌浆方法与装备、堤坝病险10km/h车载探测技术,提出难题解决的新原理新方案,研制新装备,并在工程实践中应用和验证。

      上海交通大学陈巨兵教授的题为“超大范围全场变形测量技术及应用” 首先提出任意位置投影云纹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精度参数化云纹接收系统两级成像模型,将两次成像过程解耦合并独立建模,能够在有不同畸变下实现高精度测量;提出了通用的非线性云纹模型和系统标定方法,能够准确地描述相位—高度映射关系。其次,提出了自适应云纹方法及相关编码方案,能够自动生成自适应云纹,大幅度提高全场测量分辨率和精度。最后提出扫描投影云纹方法及标定方法,能够在保持已有分辨力和精度基础上成倍增加测量范围。最终实现超大范围、高分辨、高精度全场相貌及变形测量。报告结束,各学会理事长分别为报告人颁发大会特邀报告证书。

       为促进深度交流,25日下午和26日上午论坛设立了九个专题分会场,议题包括“固体力学”、“岩土和结构诊断”、“流体力学”、“力学交叉”、“生物力学”和“动力学”。同济大学黄争鸣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倪向贵高工分别作了“二阶的Huang-Mohr理论可替代一阶的Mohr-Columnb理论”、“力学科普中课程思政元素的设计与实践”的分会场主题报告。此外,100余位学者、学生在各分会场报告了最新研究进展,并结合各自实践与思考,围绕领域热点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思想碰撞的火花频频闪现。

 

      论坛将评选“第六届长三角力学论坛学生优秀论文”。经专家组评审确定后,后续将会公布获奖名单。

       此次第六届长三角力学论坛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巩固了长三角地区在全国力学领域的学术引领地位,为后续学科发展与产业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我国力学学科走向世界舞台搭建了重要沟通桥梁。

      2019年,经江苏省力学学会倡议,上海市力学学会、浙江省力学学会、安徽省力学学会联合成立了“长三角力学共同体”。在长三角国家战略的引导,共同体围绕建设宗旨,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通过有机结合,在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科学普及以及成果转化等领域进行区域间的协作与共享,从而有效促进了长三角地区在力学研究和应用方面的发展。2026年,第七届长三角力学论坛将在安徽举行。

(学会秘书处  供稿)

Copyright © 2010-2020 All Rights 上海市力学学会 邮编:200020

沪ICP备20014586号-1 | 联系我们